王捷教授解释,“肥姐”很多的身体特征都与胆石病患者的病症十分相似。她的身材、年龄等都让其排在高危之列。
王教授介绍,胆石病是胆道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生子女多的肥胖妇女,其中,有糖尿病史并具有以上特征的女性更是高发人群,因此,该类中年妇女更应注意“保胆”。
“肥姐”先后进行的胆、肝两项手术让市民觉得蹊跷,王教授表示,这是由于大众对“肥姐”的病情不了解,因而并不能确切解释为何她先后接受了胆道手术和部分肝切除手术后却还要进深切治疗部(ICU)继续治疗。
但在临床中也出现过部分病人在进行腹腔镜取胆结石手术以后,由于残留结石,而导致胆管糜烂、出血,而需要再次进行部分肝切除手术,而手术后又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发生局部炎症而进入ICU的情况。由于肝脏和胆管系统在生理结构上关系密切,两器官结合治疗在医学上来说并不少见。
肥胖中年妇女是胆石病的高发人群
“肥姐”留给观众最深的印象是“肥胖”,然而,“肥胖”和糖尿病都是诱发中年妇女患胆石病的高危因素。中年妇女本身就是易发人群,而且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含量高;同时肥胖的人多数也都有血脂高,而血脂中主要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经研究发现,在正常人胆汁中胆固醇保持溶解状态,就不容易形成结石。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胆固醇增多或胆盐、卵磷脂减少,胆固醇就会在胆汁中渐渐结成团块,形成胆固醇结石。
此外,糖尿病容易伴发神经病变,使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胆囊大而松弛空虚,也为胆结石的形成提供了空间。
“肝胆相照”,治“胆”切“肝”为保“胆”
王捷教授介绍,肝和胆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其中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和解毒器官;
胆管系统由胆囊和胆道组成, 胆囊依附于肝,是胆汁的仓库,具有储存、浓缩、排放胆汁和直接参与调节肝内外胆道压力的作用,胆道一般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它的作用就是把那些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因而,一旦肝和胆管系统任何一方罹患了疾病,都可以累及对方。
例如患了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就可导致肝脏的感染。反之肝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胆囊。为此,在治疗部分肝病或胆道疾病中都会结合相对应的另一器官进行。切除部分肝脏根治肝胆管结石就是典型的例子。
王教授表示,长时间肝内胆管结石可引起肝胆管梗阻和感染,从而使病变部分的肝胆组织坏死、纤维化、萎缩,或并发脓肿和胆道大出血.
因此,病灶肝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清除结石,还可以清除感染病灶,减少结石复发的机会。但施行该切除术并非随意进行。
今医学发现早期进行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手术的远期优良率可达90%以上。
胆色素结石的成因
据王教授介绍,我国的原发性胆管内色素结石约占胆石病例的50%。胆色素结石即胆红素钙为主要成分的结石,其形成与胆道感染和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肝脏排泄的胆红素称为结合型胆红素,又名水溶性胆红素,与胆汁溶为一体。
当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症时,一些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释放一种β-葡萄糖醛酸苷酶,此酶的大量释放,破坏了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平衡关系.
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减肥网,它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颗粒。胆红素钙颗粒以脱落细胞、寄生虫卵等为核心,在胆汁中粘蛋白的帮助下不断沉积形成结石。
“另外,胆道系统先天性异常,胆管系统的解剖学变异所导致的胆汁流障碍,均易在该部发生胆结石。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的营养不良可影响胆道的正常防卫能力,营养不良状态在胆色素结石的病人中是常见的。”
糖尿病患者急性炎症发作死亡率高
如果没有患病,只要在平时注意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远离致病的因素,亦可远离疾病的困扰:
糖尿病胆结石病人必须注意,由于糖尿病一旦并发急性炎症,容易在短时间内演变成危重状况,且进行急诊手术时死亡率高达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很高(51%),所以糖尿病合并胆石病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尽早择期接受腹腔镜或手术治疗,以防止发生上述险情。
王教授建议,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根据国内外资料表明,在经济收入较低、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和脂肪的人口中,以胆色素结石为主的胆管结石发病率高,而富裕的城镇居民,以及经济发达国家人口中,饮食中蛋白和脂肪较多,以胆固醇为主的胆囊结石发病率高。